第一章 旅游产业发展宏观背景
1、国家总体经济下行与旅游产业逆向增长 ,服务业成为城市化推动主动力
2、工业化推动作用减弱
3、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
4、城镇化驱动力正在发生转型
5、中国旅游产业地位提升
6、中国已经进入休闲社会
7、带薪休假制度亟待调整
8、旅游需求急速增长
第二章 “互联网+”概念解读
(一)“互联网+”概念及特征
“互联网+”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,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,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,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,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。
“互联网+”的六个特征:跨界融合、创新驱动、重塑结构、尊重人性 、开放生态、连接一切 。
(二)“互联网+”发展背景
1、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
2、在线旅游市场持续增长
3、技术基础: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 。
4、全国各地政府纷纷提出了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 ,以期通过“互联网+”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》 ,提出积极发展“互联网+旅游” 。
(三) “互联网+”影响及意义
“互联网+”意义:倒逼改革深化 ,推动政府简政放权 ,营造公平竞争HB火博(中国)体育官方网站 ,创新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;整合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,极大惠及民生;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;实现大众创新 ,以创新驱动发展;推动共享经济发展 ,提高资源使用和社会运营效率
(四)“互联网+”面临挑战
对“互联网+”认识不够 ,“互联网+”理念有待在全社会进一步确立
我国整体信息化基础建设薄弱 ,“互联网+”基础设施有待完善
未充分运用现有的互联网平台 ,与互联网平台融合深度不够
第三章 “旅游+”概念解读
(一)“旅游+”概念及特征
“旅游+”的四大特征:市场推动、创造价值、以人为本、充分拓展
(二)“旅游+”的学理基础
(三)“旅游+”的政策基础
(四)“旅游+”支持地方改变发展途径
(五)“旅游+”的法治要求
(六)“旅游+”来自何方
1.国家领导人的旅游+
2.消费者的旅游+
3.企业家的旅游+
4.地方政府的旅游+
(七)“旅游+”透漏了哪些信号
1、再造中产阶级
2、重塑政府理性
(八)“旅游+”面临的挑战
要搞“旅游+” ,首先需要突破旅游枷 。
部门利益合法化 ,改革第一阻力
农民宅基地市场准入
文物保护与旅游活化
第四章 “全域旅游目的地”建设
(一)全域旅游目的地”概念及特征
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、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、开放式旅游目的地 。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有五个特征:全要素、全行业、全过程、全方位、全时空 。
(二)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——“互联网+”与“旅游+”
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 ,“互联网+”增加了全域目的地的深度、厚度 ,“旅游+”拓展了全域目的地的广度 。
(三)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—— “旅游+”
2、旅游+研学
3、旅游+交通
4、旅游+休闲度假
5、旅游+新型养老
6、旅游+健康养生
(四) 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—— “互联网+”
1、“互联网+服务”
(1)基于大数据指导的旅游产品服务完善
基于大数据 ,旅游企业可及时更新产品销售策略延长设备售销货品、增强企业的管理效益 。
(2)微信解决方案
(3)基于移动支付手段的旅游服务
推动旅游景区、旅游企业、酒店、餐馆及其他旅游服务商提供微信、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服务 ,优化旅游游客的消费体验 ,提高游客在的消费额 。
2、“互联网+产品销售”
(1)基于众筹模式的旅游产品预售
(2)基于在线旅游网站进行旅游产品销售
3、“互联网+营销”
(1)基于大数据实现旅游精准营销
(2)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内容营销
支持旅游目的地城市、旅游景区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、营销、推广 。
(3)基于各大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营销
3.“互联网+创新”
(1)基于大数据实现旅游业态创新
(2)基于分享经济模式的度假租赁
(3)基于分享经济模式的旅游租车服务、导游服务
(4)开展旅游“互联网+”创客行动
4.“互联网+融资”
(1)基于PPP模式旅游融资
(2)基于股权众筹模式的旅游融资
(3)基于P2P/小微信贷模式的旅游融资
(五) 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考核指标
(1) 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多规合一
(2) 框架措施与游玩服务保障全域旅游扩大
(3) 旅游相关政府机构多边协作
(4) 旅游产业与上下游产业兼容延伸
(5) 外来访客与当地居民和谐交流
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 ,需要实现多规合一、全产业链统筹 ,“互联网+”与“旅游+”深入融合 。